崖州大地,热浪翻滚,南繁育种正忙。在三亚市崖州区南滨社区前卫队的试验田里,一垄垄甘薯苗青翠欲滴,长势喜人。这里不是普通的农田,而是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的育种基地——一个汇聚国家级专家智慧、聚焦热带甘薯产业瓶颈、致力“向种图强”的科研前沿阵地。
近年来,海南南繁种业集团通过整合政府、南繁企业、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,旗下海垦科学院牵头建设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,促进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,进一步推动了海南地瓜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方向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。
聚焦产业痛点
科技攻关破解种业难题
海南甘薯种植历史悠久,全省种植面积约60万亩,年产值近40亿元。然而,品种老化单一、种苗带毒、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,长期制约产业升级。
“海南夏闲田、林下空地资源丰富,发展甘薯产业潜力巨大,但必须首先解决种子问题。”海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积极探索“高校+平台+企业+产业链”的结对合作机制,构建了“需求——攻关——转化”闭环,通过“企业出题、政府助题、平台答题、车间验题、市场评价”的协同攻关机制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开展甘薯品种选育。
记者了解到,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是2024年海南省认定的83家科技小院之一,该小院专注于甘薯脱毒种苗产业领域的创新研究,集甘薯南繁育种、脱毒组培、种薯种苗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于一体,将引领海南甘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,促进当地乡村振兴。
小院虽小,能量巨大。在这里,专家团队收集了200余份全国优良甘薯种质资源,获得杂交种子万余粒,为推动甘薯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团队指导澄迈县桥头镇成功申报海南省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,并联合企业建设脱毒种苗快繁中心;在儋州市海头镇推广种植1200亩优质甘薯,亩产超5000斤,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,展示了科技对产业的强劲带动作用。
“科技小院不仅注重技术创新,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,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。通过‘技术赋能+利益联结’的创新模式,让农民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。”海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,小院探索建立“1+N”培训体系,通过科技小院这个核心基地带动多个村级站点,培养种植能手和技术骨干。这些技术人员像种子一样撒向周边乡镇,带动更多农户建成标准化种植区,形成辐射带动效应,助力当地农业增产。
强化链式思维
推动科研产业深度融合
围绕“向种图强”,海南正加速培育和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,通过不断深化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,推进资源整合、力量融合、功能聚合,持续完善产业链、供应链,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为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授牌。
“我们携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和各大科研院所打造种业创新联合体,提升科研实力,发挥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,做好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,建设‘育繁推服’一体化种业集团。”海南南繁种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公司组建了玉米、水稻、蔬菜、热带水果等创新团队,启动育种攻关项目。同时,公司开展种质资源引进、评价、开发与利用,推动海垦热带作物育种育苗产业快速发展,加快在玉米、水稻、大豆等大作物上取得突破,在商业化生物育种及推广应用上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海南南繁种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,促进南繁成果转化。海垦科学院在种质资源引进和研发方面同步发力,申请发明专利2项,涵盖矿物肥料制备和龙眼果皮精深加工等领域,体现了从种植到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思维。
不仅如此,海垦科学院还积极推进多元化作物育种创新。两个水稻新品种“闽糯6优276”和“品红两优138”通过海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。其中“品红两优138”在此次“剑鱼”台风中表现出强抗倒性,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品种支撑。与此同时,公司还引进了30个樱桃番茄新品种,参加国家及省级审定品种31个,覆盖玉米、水稻等重要作物。
在南繁硅谷的沃土上,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正成为汇聚创新要素、激活产业动能、践行“向种图强”战略的重要力量。一颗颗优良种子、一株株脱毒种苗,承载着热土丰收的希望,正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书写“种子故事”的新篇章。
来源 | 海南农垦报
记者 | 郭祺 通讯员 陈永康
»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琼B2-20070017-6 HSF Copyright @2020, All Rights Rese
企业邮箱: 3538774633@qq.com
联系电话: 0898 -68580160